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课程资讯
  3. 课程动态
  4. 顾建军:智能未来:高职院校再定位与战略节点

顾建军:智能未来:高职院校再定位与战略节点

顾建军:智能未来:高职院校再定位与战略节点

1

大家下午好!

 我们这一次论坛的主题非常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教育创新驱动与智造中国,它的基础是什么,它的文化环境是什么,它依托的手段和方法是什么,我想这些可能都是我们要深入思考,才能有所突破的一些问题。大家都知道传统文化把技术视为雕虫小技,登不上大雅之堂。今天,我就以这样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技艺,从技术教育的视角阐述如何成为兴业强国的法宝,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李约瑟难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有古代四大发明,但是到近代真正的科技却没有了。从以前的电灯、电话、电报一直到现在的电视、电脑、互联网等,为什么这些原创技术都是在西方的土地上产生的呢?为什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当下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这一具有悠久科技发展史的大地上?这给我们十几亿中国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反思空间,这需要我们要从技术、文化、教育、体制机制等更多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我们去考察西方学校里的时候,常常感慨他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就已经开始用锤子、起子、电锯、电钻进行技术制作实践,不仅仅是男孩子,甚至女孩子走路还在摇摇摆摆的阶段时都进行这样的活动。而我们中国的小孩子从小就沉浸在学奥数、英语、作文、小提琴等之中,走在应试文化的大路上,一些学生到了初中甚至高中阶段,对电锯、电钻还不认识,不知技术为何物,有的还有惧怕之心刷题成为我国儿童学习的方式和最日常的话语。我在想,我们的创造性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用什么文化来陶冶?我们的家长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们看这一组图片,是不是我们已经输在的起跑线上,我们真的要认真思考,不能过度陶醉了(展示各国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境图片)。

 新中国成来以来我国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但是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排行榜上,中国大陆连前二十位目前还没有排进去。世界各国按照最新的科技实力排名办法大致分为五级,第一级仍然是核心国家——美国,我们中国只排在第四级,所以差距仍然十分大。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大妈”“中国大婶去日本抢马桶盖?为什么有那么多出国者愿意花巨款购买德国等西方国家的炊具、餐具、家用工具?因为它有着一系列的人性化功能设计和技术参数要求,有着工匠般的优质工艺,有着相应的技术道德、技术观念、技术可靠性做支撑。对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但也不能固步自封。

 现在,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重点,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中小学时几乎都要参观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前不久,习总书记在八一中学关注卫星项目,对学校学生的创新智造空间非常重视。前任总书记胡锦涛到人大附中、北京八十中学考察,也都关心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胡锦涛在人大附中还专门听了技术教师李作林的技术的发明与革新的一堂课,到北京八十中时,还亲自使用简易切割工具、测试学生制作的仿生机械手等。这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创新驱动战略与我们的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链条。中央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讲到科技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他们反复强调,创新人才培养要高度关注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重视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建设,把技术教育列入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内容是历史潮流和国际趋势。工业革命使技术教育进入了现代学校的圣地。18世纪以珍妮纺织机、蒸汽机车的发明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社会变革。当时在英国、法国、德国的很多民众步行几百里路去观看机器,形成时尚,视为神奇,这也许就是技术的增圣性去圣性,也可见技术革命对社会和人类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从技术教育的理论发展也可以看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就有关注技术教育的内容。马克思在150年前,针对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和教育变革的现代需求,就提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把技术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德育当然是贯穿于其中的,也就是全科育人。1917年,列宁把技术教育甚至列入了党纲,提出我们一定要立刻尽可能地实施综合技术教育,对未满十六岁的男女儿童一例实行免费的义务的普遍综合技术教育,前苏联和当下俄罗斯科技力量的不可小嘘,也许从当时技术教育列入党纲就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指出,在人类发展变化的下一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引起了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引导社会变化,是今日儿童应对明日世界的基础,海德格尔把技术视为当代人的在世方式。正因如此,普通教育应当以神圣的方式,把技术介绍成我们的历史,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我们未来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技术教育应该是当代儿童和青年人的基本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密不可分。技术教育中的技术设计、方案构思、图样制作、工艺选择、技术试验、要素权衡、材料加工、作品优化等,充满着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和复杂的问题解决,而且技术教育是基于真实世界、富有意义建构的学习,强调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英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把技术列为516岁孩子的必修课程,而且把技术列为全国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相当多的学校都建立了创造学习中心创意学习中心等,与我们当下所做的创客空间除了技术上的差异外基本一致,2009年,我到英国的学校参观,他们有的学生都是用自己设计的3D打印机进行技术制作,由此也可见一个日不落工业帝国的教育底蕴。俄罗斯在1993年之后,把技术课程列为1-11年级学生一以贯之的课程,实现了传统的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的现代转型。美国在2000年出台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技术——K12技术教育标准》,规定了幼儿园阶段到高中各个阶段的技术学习内容,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涉及了多样常见技术,融合到各个方面。

 技术教育的现代性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技术素养首先要从技术规范开始,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重大事故,比如上海的楼脆脆事件,天津“812塘沽爆炸、昆山前年的“8.2特别重大爆炸、温州去年“5.1安全事故,以及西部一系列煤矿灾难等,都是我们基本的技术规范和技术素养出现了问题。在我们热衷于创新人才培养、热衷创客教育的同时,首先要打好技术素养的底色,这是技术的两面性使然的,否则就不知道人类的创造性的彼岸在何方。技术越是进步,越是智能,技术理性越是重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感、价值感也就尤其重要。对此,我们不能被文化浮躁冲昏我们的头脑。当然,技术素养还涉及到我们能不能理解这些技术、用好这些技术,更科学、更道德地使用这些技术,还有对技术的选择、技术产品的维护等。技术素养怎么培养呢?核心要参与技术实践活动。如果基于现代技术教育的理念,让孩子们培养起了更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他们的创造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利用这个机会,简要说一下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变化。课程目标方面建立了技术核心素养体系,包括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造物是人类的原始本性,也是人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图样表达是我们创新能力培养的中介,把形象变抽象,抽象变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来设计、来创造。课程内容方面,构建了技术与生活、技术与创造、技术与工程、技术与职业的结构体系。其中技术与创造成为一个专门的学习领域,旨在加强技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贡献率,也是对传统技术教育的现代性改造。目前,浙江省把技术学科列入到学生高考选考科目中,引起了一定的社会震动,尽管在世界上不足为奇,但在中国教育现有评价体系中实现了突破,还给了学生对技术学科的选择权利。选考的实践证明,社会上非常赞成,并得到了家长和多数高等学校的肯定和认可。

 总之,没有技术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没有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协调发展;没有技术教育学科基础,就没有坚实的创造教育,就没有坚实的中国智造。陶行知讲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表明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基础,创造也好、创新也好、创业也好、创客也好,STEM也好,都可能是花拳绣腿雾里看花,都没有抓住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没有很好的尊重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对此,我们应当保持一份教育人的警觉和自律。当然没有技术与创造力的教育开发,没有完整的现代教育,就没有中国梦的更好实现。对国家来说,技术教育非常重要,可谓是,计教不牢,地动山摇!

 激情之后还是要回归现实,教育现实中还有吊瓶备考给学生打氨基酸的,还有最刻苦的赤膊班,最励志的动员令等画面。我想以狄更斯的《西城记》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槽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也是一个怀疑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由此将坠入地狱,由此将升上天堂。我想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主题,更多是通过呐与喊、鼓与呼,共同把失望之冬变成希望之春。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