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中学技术文化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 梅村中学的技术文化设计总体目标和定位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江苏省最优秀通用技术课程实践基地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
梅村中学技术文化设计理念与思路
夏操煜
一、 梅村中学的技术文化设计总体目标和定位
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江苏省最优秀通用技术课程实践基地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以多样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实践潜能和创造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和实践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要体现课程先进理念和有效实践结合,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科学性、实践性、互动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体现破解教学难点与载体创新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紧扣课程内容、手段运用、方法创新,形成开放、创新、互动的教学创新载体;体现先行先为与分享共享结合,省级课程基地要围绕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先行试验、总结提升,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便于向其他学校和社区开放的共享平台。
(一)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科情境、专业特色、课程实施载体的建设,形成充分展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特色明显的课程学科教学环境。
(二)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形象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演示、验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
(三)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优化教学过程,高度重视技术推动的互动学习平台的研发,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开发建设人机互动、自主测验的教学用具、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的产生。
(四)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国家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学效能,同时,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并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五)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课程基地建设立足于服务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
(六)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通过建设课程基地,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发现探究、创新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
二、 梅村中学的技术文化设计理念
1.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技术文化墙,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技术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技术无处不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产,了解它们与技术的联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2. 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无论是技术活动还是技术产品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技术约束条件、民风民俗、生产和生活需求、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背景,以及人们的愿景,等等。
3. 展现区域人文科技文化
技术文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特征、文化背景等因素。将吴文化、“至德名邦”的精神、发达的桑蚕养殖与加工技术、历史悠久的运河文化等内容与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展现区域的人文科技文化。
4. 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通过技术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共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三、 梅村中学的技术文化设计思路和创新
1. 构建充满浓郁“吴文化”元素的技术文化环境
技术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方案的建设不仅仅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载体的更新与完善,而且是将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吴文化元素融入到技术文化环境中,让学生将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融为一体。
2. 构建充满浓郁“校园文化”元素的技术文化环境
技术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方案的技术文化包括“正德、正贤”的校园文化;融入技能体现梅村文化又能反映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文化的“梅文化”、“蚕桑文化”和“运河文化”;展示该校的创建、演变与发展的历程;展示杰出教师或名誉教师、杰出校友及其科技成果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感受校园文化,全面认识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并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人。
3.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教育研修中心
技术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建成后,在借助本校无锡市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基地资源,争取高层次专家的指导,联合国内和兄弟学校高素质的技术教育教师到本基地探讨通用技术的教学方法、设计制作活动、教学设备及其各种资源的使用等,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研修中心。
4. 有机整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
科学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一批技术教育的校外教育基地和实践环境。同时,社会人员或外校的中小学生可通过校园参观、活动体验和网络平台等方式分享基地和实践环境的科技创新成果,丰富他们头脑,开阔他们的眼界。
5. 建设独立的木工制作室与金工制作室
目前国家技术教育的“技术实践与制作室”通常是木材加工、金属加工和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公共环境,给学生的作品制作、试验室的管理等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会存在某些安全隐患,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为梅村中学的基地单独设置木工制作室和金工制作室,不仅保证了课程的质量,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专业的作品制作环境。
6. 丰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
技术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方案的建设不仅能够丰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的内容,而且能够丰富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和外延,融入现代化因素。通过本基地,学生不仅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而且能够利用各种工具、设备、计算机软件等设计制作不同的科技作品,将设计理念与方案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作品。
在公司已有技术文化(包括技术发展史、中外技术名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主题)的基础上增添具有梅村地方特色的技术文化文化,其技术文化主要围绕运河、建筑、桑蚕、水稻、冶陶、梅文化、无锡名人几个主题展开。每个主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从而形成较好的视觉冲击效果。
1.运河
第一条人工运河——泰伯带领人们开凿的泰伯渎→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条运河——阖闾为了北上伐齐开凿的邗沟→最长、贯通大江南北和巩固北方边防的运河——京杭运河→当前利用京杭运河水道的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2.建筑
泰伯初到荆蛮时认为“荒三千”是他的发祥地,于是在其中央建造了用来祭祀、庆典和检阅臣民的“文台” →泰伯为了防范北方诸侯的侵犯而建设了“周三里两百步”的泰伯城——泰伯为荆蛮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泰伯去世后,人们建立了泰伯墓——后人为了纪念泰伯的功绩,发扬他的“三让”“至德”精神而修建了泰伯庙。
3.蚕桑
桑树的种植(播种法、扦插法、压条法、嫁接法)→蚕茧的贮存(日晒法、盐溢法、笼蒸法)、缫丝(缫丝方法和缫丝工具:手摇缫扯、脚踏缫车、缫丝机))、络线(络线方法和工具)、捻线与并线以及纺织技术(不同的织机及其使用方法等)。
4.水稻
水稻的种植→农田灌溉技术(古代的提水工具、蓄水引水工程、现代的灌溉方式:漫灌、喷灌、滴管等)→水稻的加工(脱粒、去秕、去壳、去皮的方法和工具)。
5.冶陶
成形(捏塑法、模型法、泥条盘筑法、轮制法)→烧制→装饰→紫砂。
6.梅文化
通过梅里的由来说明无锡的梅文化历史渊源,然后介绍梅园,说明无锡对梅文化的发展与发扬。
7.无锡名人
从吴国的创始人泰伯到对吴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季札、阖闾、夫差、伍子胥,再到近代非常有影响力的名人荣氏家族(荣宗敬、荣德生、荣毅仁)、钱穆、钱伟长、钱钟书和刘氏三兄弟(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等。
通用技术教学挂图是技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充分展示技术语言、工具文化、技术思想和设计的理念,精心选编了重大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名家,为广大通用技术教师和学生提供技术学习、技术创造的智慧和力量。
通用技术教学挂图的教育教学功能:
一、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图片与文字,完全辅助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
二、展现技术史与高新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视野。
三、介绍经典的工程技术,展示大量丰富的图片和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和走进技术世界,了解技术的意义,形成技术的思维。
四、技术名人,名言和名作,帮助学生形成热爱技术的情感。
通用技术教学挂图五大系列:中国技术名家 [**] 外国技术名家 B 中国古代技术 C 中国现代工程技术D 世界高新技术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