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课程资讯
  3. 教研信息
  4. 中国为何无法生产圆珠笔球珠?

中国为何无法生产圆珠笔球珠?

2016年1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他透露了一个“秘密” :“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2016123,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他透露了一个“秘密” :“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真不知道。可是中国作为一个“制笔大国”,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头“球珠”却需要进口呢?

新华社在2016123的一篇报道解开了这个秘密。原来,笔头和墨水是圆珠笔的关键,其中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碳化钨球珠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我国已经具有很好的基础,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供出口。但球座体的生产,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传统工艺需要分开进行处理加工。为了满足出口的需求,国内制笔企业开始大量采用瑞士米克朗公司的一体化生产设备,以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国外生产设备对原材料的要求相对更高,国产不锈钢线材无法适用,必须依靠日本进口易切削不锈钢线材。同时,与之相匹配的墨水也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从而形成了我国当前圆珠笔产量第一,但核心材料和设备却大量依靠进口的“尴尬”局面。

而且,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的,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

然而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在圆珠笔产业上,也是我国制造业很多领域都面临的问题。

圆珠笔之问:小小“球珠”拷问中国制造

新华网2016123电:三千多家制笔企业、二十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四百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却需要进口。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为何我们却无法实现一个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圆珠笔之问”更是“中国制造业之问”。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有关行业和专家。

一个小小“球珠”的“尴尬”

圆珠笔由于易于携带、方便耐用,被广泛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据中国制笔协会介绍,包括笔芯在内,中国圆珠笔产量已达到400多亿支。

“从数量上来看,我们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还不是制笔强国。”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长陈三元说,虽然我国制笔产业很早就形成了,但在2011年我国启动核心材料和设备自主研发项目以前,从易切削钢线材、墨水到加工设备都只能依靠进口。

浙江文钰制笔厂负责人汪洪富说,用国外的设备和材料生产不锈钢笔头,企业成本更高,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进口一台设备就要400多万人民币。这些年制笔行业中,产业链低端的利润空间在不断降低,压力也越来越大。

“内力”不足终致“制笔困局”

据介绍,圆珠笔头的生产对加工的精度、材料的选择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有关专家表示,每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

据介绍,1948年,中国第一支国产圆珠笔在上海丰华圆珠笔厂诞生。改革开放以后,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带动下,制笔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但企业散,弱小、缺乏科研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原因,导致行业成长“内力”不足,一直制约着制笔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步伐。

浙江光华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樟荣表示,公司曾经研发出一款新笔,“当时刚出来的时候净利润68分一支,非常受市场欢迎。但一夜之间,40多家企业都开始生产一模一样的笔,利润一下子降到了每支4毛,这款新笔不久就被跟死了”。

据统计,目前全国3000余家制笔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仅有250余家。制笔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我们国家能自己造出宇宙飞船、原子弹,为什么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的“球珠”,钢材却要长期依赖进口?不是因为这个技术有多难,而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研究。

陈三元表示,圆珠笔看似简单,其实涉及到一个国家制造工业的方方面面,墨水研制需要化工业支持,生产设备涉及机械设计制造能力,特殊钢材则取决于国家钢铁产业的科技水平。

科技创新打破“进口依赖”困局

据中国制笔协会介绍,2010年底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了调研,并于2011年启动了“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国家拨款近6000万元支持相关科研机构、企业针对中心墨水制造、笔头不锈钢线材、加工设备等开展科技攻关。

经过不懈努力,项目于2015年通过“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验收,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制笔行业的“进口依赖”困局,开始被逐渐扭转。

陈三元说,我们研制成功易切削不锈钢线材以后,日本的钢材供应商立刻将价格从每吨12.5万元下调到9万元左右。同时,我们还研制成功了两台国产笔头制造设备,建成了多条墨水、新型结构笔头的示范生产线。进口墨水的价格和数量也都在下降。

有关专家表示,实际上,万宝龙、派克等国际知名制笔企业在中国都有代工厂,这证明就工艺水平来说,目前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的产品不比国外的差。但由于核心技术缺失,我们从生产加工到国际标准制定都缺乏主动权。

在“中国制笔之乡”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虽然已经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全镇共有制笔及配套企业739家,圆珠笔年产能已达180多亿支,但大部分企业仍然从事产业链最低端的加工组装。

有关专家表示,一个小小圆珠笔的问题,也是我国制造业很多领域都面临的问题。科技创新的步伐不能停顿,应加大投入完善产学研平台,我们的制笔技术在提升,国外也在不停进行技术更新,要坚持不懈的追赶超越。

陈三元说,现在虽然已经在易切削钢线材、墨水等技术实现了突破,但企业接纳新技术和设备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正在努力加大新技术的推广。但拥有了先进技术和设备,要真正制造出国际一流的产品,还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都是中国从一个制笔大国走向制笔强国不可缺少的。 

最近,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头的钢珠这个话题进入公众视野。其实,该话题早就在经济界和工业界引起热议。这枚小小的钢珠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制造朝着高端转型的代表,科技部还专门搞了一个“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加上配套资金,投入了1.8亿元进行技术攻坚。那么为何中国还是造不出钢珠呢?可以从最有代表性的高端钢材制造来一探究竟。

“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已完成,可钢材料成果还是很难投入生产

2011年,科技部推出了“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三家龙头企业各自领一个方向进行研发。要攻坚的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易削不锈钢,后者是一种特殊钢材,基本靠从日本和德国进口。要造高端的圆珠笔(主要是俗称为中性笔的这部分产品)必须得用进口钢。圆珠笔龙头企业贝发集团领了“笔头制备用材料生产”项目,并且整合了包括天津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以及太原钢铁有限公司研究所等8家单位进行共同研发。而不管是查询专利信息,还是查看科技部网站,该项目都胜利结束了,如下标题: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

可是在201511月央视播出的《对话》节目里,贝发集团的董事长却表示,困境依旧。

上游钢企无动力,下游企业攻坚也没用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根据《现代金报》的报道《董明珠和邱智铭央视对话栏目录制现场当场"打赌"》——线材是完成了,可这种线材却是“实验室出品”,缺乏相应的产业化的制造设备,生产成本非常高,无法推进到量产阶段。

是的,不管下游的圆珠笔制造企业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做钢企做的事情。那么,既然技术都有了,钢铁为何不愿意生产这种高端的钢铁呢?答案之一是——需求太少了。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这些数据看起来是非常唬人。但是,高端圆珠笔并非大众需求,而对于更多混战中的圆珠笔厂家来讲,他们希望的是薄利多销,好用不好用,好看不好看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高端钢材,其他廉价材料足矣。中国制笔协会副理事长陈三元也说过,“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比如,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而根据《对话》节目中的数据,从日本进口一吨造高端笔尖用的钢材是12万,龙头企业一年需要860吨,算下来也仅仅是1个多亿,谈不上是巨大的需求。

其实,市面上的高端进口圆珠笔卖到上千依然有人买,其中也不乏中国造的材料,甚至许多的大品牌其实是用“中国造”贴牌的。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用哪里的材料都可能,不是个值得纠结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品牌塑造。如此一看,倘若只是为了造完全中国造的圆珠笔,实在没有必要做相应的材料研发与制造。

一味想通过补贴和扶持企业研发来促进中国高端制造,并非良方

圆珠笔的制造尴尬又被称之为“圆珠笔现象”,甚至被赋予了期待与意义。如2011年的《宁波文具业牵头破解“圆珠笔现象”》写道,“实际上,不仅仅是文具业有尴尬的‘圆珠笔现象’,在我国的手机制造业、小家电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服装设备制造和服装加工等众多领域,都存在着‘规模大、利润附加值低、缺乏核心技术、只赚取微薄加工费’的状况,‘大而不强’成为许多竞争性行业的真实写照……在这种背景下,针对‘圆珠笔现象’的科技攻关之路就有着较为典型的借鉴和示范意义。国家科技部立项,国家及相关企业3年投入1.8亿元对小小一支圆珠笔搞科技攻关,力图破解令人尴尬的‘圆珠笔现象’,推动中国制笔业掌握核心技术。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产业中?值得思索和探讨。”

4年之后,答案来了。想要单纯靠官方补贴和扶持企业,是出不了高端中国制造的。毕竟,养活一个产业的只能是市场。市场太小,成不了气候,企业没有动力。高端圆珠笔也并非必需品,受众是小群体,看的也是牌子,并且没有理由期待他们为了一支圆珠笔无限提价。

高端中国制造,该靠规模经济来推动

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制造圆珠笔的高端钢材这么小众,为何日本有动力制造呢?答案在于规模经济四个字。制造高端圆珠笔笔尖的钢材“易切削钢”,属于一种特殊钢材,全日本的产量也仅仅是100多万吨,比起整个钢铁行业产量的1亿吨是小巫见大巫。易切削钢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型号,除了用在圆珠笔上,更主要的用户是汽车工业。用量不大,但是科技含量高,并非一些中小企业可研发并生产。换句话说,得有实力的企业才行。而我国圆珠笔制造业最信赖的一种易切削钢来自日本的下村特殊精工,单看该企业只是一个聚焦于生产精细化钢铁的公司,不过把视野放大再看,会发现它原来属于大同特殊钢集团,后者是日本特殊钢业界的领导企业。在日本的粗钢发展停滞之后,科技含量更高的特殊钢企业通过一系列的重组行动,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可是我国别说易切削钢了,整个特殊钢行业都长期处于低水平竞争,产量是有,但并不高端。难怪许多相关分析里都提到同一句话——由于易切削钢质量要求高,生产难度大,因而造成了特殊钢厂不愿意生产和普通钢厂无能力生产局面,致使我国易切削钢需大量进口。

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对特殊钢行业如此概括

缺乏规模经济的问题,不仅仅圆珠笔原材料的制造存在,也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缩影。经济学家海闻在《时代周报》一次采访中强调了规模化对于中国制造的重要,可资借鉴:“以人们熟知的马桶盖为例。普通马桶盖的生产商可能只需要拥有几台机器,而生产目前广受欢迎的健康又舒适的马桶盖,生产商就需要组建科研团队研发新产品,并通过反复实验来保证质量,同时需要购置精密机器来替代原来的简单机器,这都需要投入。因此,企业的固定投入规模和整体成本都大大增加了——这样的投入和成本都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能够负担的。”

结束语:花了再多的钱去鼓励高端制造研发,企业没动力、实力、精力,也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形成规模。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