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紧盯铁人王进喜从报刊中破解大庆油田的秘密
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大庆油田初期,日本为了确定能否和中国做成炼油设备的交易,迫切需要知道大庆油田的情报,但是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对外是严格保密的。而当时出于鼓舞人心等政治需要,中国各种报刊常常有宣传“大庆精神”的报道,其中有“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口号,以及以肉身搅拌混凝土的“铁人”王进喜的事迹等等。就是这些看似寻常的报道,却在不经意间泄漏了重大的天机,日本人就是从中国刊物的公开报道中分析出了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
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大庆油田初期,日本为了确定能否和中国做成炼油设备的交易,迫切需要知道大庆油田的情报,但是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对外是严格保密的。而当时出于鼓舞人心等政治需要,中国各种报刊常常有宣传“大庆精神”的报道,其中有“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口号,以及以肉身搅拌混凝土的“铁人”王进喜的事迹等等。就是这些看似寻常的报道,却在不经意间泄漏了重大的天机,日本人就是从中国刊物的公开报道中分析出了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
根据王进喜的这身着装判断:大庆油田在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
王进喜到马家窑,泄漏了大庆油田位置
日本情报机构从1964年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了题为《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从而判断出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以此为线索,日本情报机构开始全面搜集中国报刊、杂志上有关大庆的报道。
在1966年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日本情报机构看到了王进喜站在钻机旁的那张著名的照片,他们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服装衣着确定,只有在北纬46度至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因此大庆油田可能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的东北北部地区。之后,来中国的日本人坐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日本情报机构得出了“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的结论。
日本情报机构又对1966年10月《人民中国》杂志上发表的王进喜的事迹介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知道了“最早钻井是在北安附近着手的”,并从人拉肩扛钻井设备的运输情况中判明:井场离火车站不会太远。
在王进喜的事迹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我们要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情报机构从旧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村子,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
经过对大量有关信息严格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日本情报机构终于得到了大庆油田位置的准确情报。
大庆油田的规模
为了弄清楚大庆油田的规模,日本情报机构对王进喜的事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报道说:“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日本情报机构由此断定:大庆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对于大庆油田的规模,日本情报机构分析后认为:“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岭西南的大赉,南北四百公里的范围。”估计从东北北部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
大庆油田的加工能力
为了弄清楚大庆炼油厂的加工能力,日本情报机构从1966年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找到了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照片,从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一般为一米多)与塔的相对比例推知塔直径约五米,从而计算出大庆炼油厂年加工原油能力约为100万吨,而在1966年大庆已有820口井出油,年产360万吨,估计到1971年大庆年产量可增至1200万吨。
通过对大庆油田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的情报分析后,日本决策机构推断:“中国在近几年中必然会感到炼油设备不足,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是完全可能的,所要买的设备规模和数量要满足每天炼油一万吨需要。”
掌握了这些准确情报之后,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不久之后,当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