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课程资讯
  3. 教研信息
  4. 2019年诺贝尔奖集锦

2019年诺贝尔奖集锦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说明:现将201910月诺贝尔奖及相关的故事集锦,以作纪念。 

2019年诺贝尔奖集锦

三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来源:新华社

2019-10-07 

三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107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评奖委员会说,动物需要氧气才能将食物转化成有用的能量,人们了解氧气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已有数个世纪,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变化长期不为人知。今年的三名获奖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他们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个最基本的适应性过程的机制”,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评奖委员会强调,今年的获奖成果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委员会秘书托马斯·佩尔曼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已经与三名获奖科学家取得了电话联系,三人均表示“很高兴能够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凯林1957年出生在美国,现就职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拉特克利夫1954年在英国出生,现就职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塞门扎1956年出生于美国,现就职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三名科学家将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91万美元)奖金。

揭开细胞与氧气“互动”的神秘面纱

——解读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

来源:新华网

氧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早在几世纪前,人类就意识到了氧气的重要作用,但是细胞如何适应变化的氧气水平长久以来仍是“未知数”。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三名科学揭开了细胞如何与氧气“互动”的神秘面纱,并因此获得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兰达尔·约翰逊评价说,这真正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发现”。

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人类和其他动物演化出一套确保向组织和细胞充足供氧的机制。例如,人类颈动脉体中就含有感知血氧水平的特殊细胞。193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授予相关研究,当年获奖研究揭示了颈动脉体在感知不同血氧水平后,是如何与大脑交流从而调节呼吸频率的。

除了颈动脉体对呼吸的调控机制,动物对供氧还有更为基本的生理适应机制。比如红细胞可为身体各组织运送氧气,缺氧情况下,一个关键生理反应是体内名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激素含量上升,从而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红细胞以运送氧气。自上世纪90年代起,拉特克利夫和塞门扎就开始探索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

二人都研究了EPO基因与不同氧气水平的“互动”机制,最终发现了在低氧环境下起到“调控器”作用的关键蛋白质——缺氧诱导因子(HIF)。HIF不仅可以随着氧气浓度改变发生相应改变,还能调控EPO表达水平,促进红细胞生成。塞门扎探明了HIF实际上包含两种蛋白质,分别为HIF-1α和[**]RNT

科学家们还发现,当氧气水平上升时,体内HIF-1α数量会急剧下降。它是如何在富氧环境下被降解的呢?

正是肿瘤专家凯林在研究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希佩尔-林道(VHL)综合征时,解开了这一谜团。他的研究也因此与上面两名科学家的研究联系到一起。凯林发现,VHL综合征患者因VHL蛋白缺失饱受多发性肿瘤之苦。典型的VHL肿瘤内常有异常新生血管,这可能与氧气调控通路有关。在后续研究中,他又发现,正是VHL蛋白通过氧依赖的蛋白水解作用,负向调节了HIF-1α。

揭示细胞的氧气调控通路,不仅具有基础科研价值,还有望带来疾病新疗法。比如,调控HIF通路将有助于治疗贫血;而降解HIF-1α等相关蛋白有可能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有助对抗需要新生血管供养的恶性肿瘤。 

三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9108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来自美国的詹姆斯·皮布尔斯因宇宙学相关研究获奖,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了获奖者名单及主要成就。汉松说,今年的获奖研究为“我们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作出了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皮布尔斯对宇宙学的洞见丰富了整个领域的研究,他的理论框架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成为当代宇宙学的基础。利用皮布尔斯的理论可以推算出,宇宙中95%都是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皮布尔斯在发布会的电话连线采访中说,他是与各国专注该领域的科学家一起工作才获得灵感并取得成果,这是“科研团队的共同贡献”。他还鼓励立志投身科研事业的年轻人,“如果你热爱科学,那么会在进入科学世界后迷恋其中”。

马约尔和奎洛兹1995年宣布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一颗行星,它围绕银河系飞马座中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转。这个发现引发了一场天文学革命,此后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又发现了逾4000颗行星。

根据新闻公报,皮布尔斯1935年出生于加拿大,就职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马约尔1942年生于瑞士,就职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奎洛兹1966年出生,就职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三名科学家将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91万美元)奖金,皮布尔斯获得其中一半奖金,马约尔和奎洛兹将共享另外一半奖金。

他们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来源:中国科学报陈欢欢任芳言池涵刘如楠 

大爆炸之前的宇宙什么样?太阳系之外是否有宜居星球?人类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仅仅依赖想象。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将目光放得很远,授予了3位研究浩瀚宇宙的物理学家。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Peebles)的理论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米歇尔·麦耶(Michel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Queloz)则在宇宙中的邻居那儿找到了未知行星。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他们的发现,永远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天文学界的“村上春树”

108,听说皮布尔斯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教授蔡一夫高呼:“美国天文学界的‘村上春树’终于得奖了!”

确实,皮布尔斯是众多诺奖预测榜单上的常客。

人们一直想研究宇宙的起源,在接受宇宙膨胀的概念之后,就不得不提到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最主要的可观测后果。皮布尔斯正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最早的提出者之一。

不仅如此,皮布尔斯还做了很多深入的理论研究。例如,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一些计算方法沿用至今,他所著的三本教科书亦是该领域的标准参考书。

“宇宙是如何演化到现在这个样子的?皮布尔斯是系统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告诉《中国科学报》。

这样的一个人,却多次和诺贝尔奖完美错过。

上世纪60年代,皮布尔斯提出通过实验在微波段寻找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此时,两位无线电工程师找到他,说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无法解释。经过皮布尔斯的理论检验,证实正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78年,这两位无线电工程师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获得了第一个微波背景辐射方面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皮布尔斯和两位苏联科学家苏尼亚耶夫和泽尔多维奇共同搭建了宇宙大尺度结构最开始的理论框架,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可能存在涟漪,并同宇宙大尺度结构原始的种子相关。

1992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卫星COBE证实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存在涟漪的预言。COBE项目领导者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此获得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据蔡一夫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皮布尔斯把研究工作完全转移到了现代宇宙学的前沿领域,并促成了这门新兴学科的成立。

“皮布尔斯是一位伟大的前辈。”蔡一夫说,“诺贝尔奖是对他一生贡献的肯定。”

寻找系外行星的起点

移居到太阳系外行星这一幻想曾出现在许多科幻电影和小说中,而在现实中,人类直到20多年前才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发现者正是今年的两位诺奖得主。

199510月,米歇尔·麦耶和他的学生迪迪埃·奎洛兹在《自然》杂志上宣布,他们发现了距离地球50光年的一颗行星。

发现一颗行星为什么就能得到诺贝尔奖?因为他们发现的绝非一颗普通行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刘玉娟告诉《中国科学报》,在演化早期和晚期,恒星都不稳定,周围很难存在高级生命,只有类太阳恒星周围的行星才有可能。

因此,1992年天文学家发现两颗绕脉冲星运转的行星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关注。脉冲星密度大、环境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麦耶和奎洛兹则实实在在地推开了寻找系外生命的大门。他们的发现是类太阳系外行星的首个证据,满足了人们在太阳系外找到行星的想象,揭开了系外行星研究的序幕。从1995年至今,人类已经发现了4000多颗系外行星。

“这是人类认识系外天体的一个里程碑。”刘玉娟说。

在麦耶和奎洛兹之前,为什么没人发现类太阳系外行星?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基伟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技术原因。径向速度的恒星摆动只有几十米每秒,与高速路上的汽车大致相当,而把这个速度放到宇宙中、放在一颗恒星上则是非常慢的,所以探测起来很困难。

第二是科研思路的原因。谢基伟指出,在麦耶和奎洛兹之前,也有其他团队达到这种技术和观测精度,但是按照太阳系模型去做的,预设了以年为长周期的观测,而这颗星的一年只相当于地球上的4天。

“他们这一发现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改变了人们对行星的认识。居然可以有这么一颗行星,它的周期这么短,离它的恒星那么近,只有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1/20。”谢基伟说。

宇宙面前的孩子

1995年之后,系外行星的探测越来越热门。刘玉娟表示,主要有两大方向。

一是在可居住带内发现类地行星,目前已经发现了几十颗;二是发现大量的行星系统,进而统计性质,发现与太阳系的异同。例如,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了2000多颗系外行星,占整个发现总量的一半多,前几年热门的“地球表兄弟”“葫芦娃兄弟”都是它发现的。

“系外行星的研究有很多目的,一是寻找下一个居住的家园;二是研究太阳系的过去和未来;三是完善行星形成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魏星说,“在宇宙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

谢基伟亦认为,系外行星这个领域如果从1995年算起,其实还很年轻。在这20多年里,人类搜寻过系外行星的区域和整个银河系相比还非常小,未来还有很广阔的空间。

同欧美的探测热相比,我国的相关研究才刚起步。

刘玉娟表示,主要原因是设备欠缺,申请国外望远镜又比较困难。但她指出,我国的主流方法和先进性都跟国际保持一致。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团队采用同诺奖得主一样的视向速度法,在2008年利用中国设备发现国内第一颗系外行星;南京大学周济林团队在南极放了小望远镜,利用和开普勒望远镜一样的凌星方法探测系外行星。

魏星则指出,我国的研究不乏特点。目前对系外行星的观测集中在光学波段,得到的是行星轨道和质量等信息。我国的天眼望远镜则是对系外行星的射电波段进行观测,有望得到系外行星的内部结构和组成等信息。

在宇宙学研究方面,蔡一夫指出,中国起步较晚,错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的许多伟大发现,但是现在已经在引力波方面进行了全面布局,其中就包括对于宇宙原初引力波的寻找。“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天文学研究能够迎头赶上。”  

三位科学家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9109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

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介绍,轻巧、可充电且能量强大的锂离子电池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各种产品,并可以储存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的大量能量,从而使无化石燃料社会成为可能。

上世纪70年代,惠廷厄姆发现了一种能量丰富的材料,这种由二硫化钛制成的材料可以嵌入锂离子,所以可被用作锂电池中的阴极。古迪纳夫推测,如果用金属氧化物来替代金属硫化物制造阴极,电池将具有更大的潜力。经过系统研究,他在1980年证明了嵌入锂离子的氧化钴可以产生4伏的电压。

在古迪纳夫研制出的阴极基础上,吉野彰1985年开发出了首个接近商用的锂离子电池。他并未使用活泼的金属锂做阳极,而是使用了焦炭,这种碳材料可以像氧化钴一样提供容纳锂离子的空间。锂离子在阴阳极之间运动产生电流。

一个轻巧耐用、在性能下降前可充放电数百次的电池由此产生。自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锂离子电池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种电池奠定了无线、无化石燃料社会的基础,对人类具有极大益处。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科学家均已70岁以上。其中,1922年出生、现任教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的古迪纳夫已97岁,打破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最大年龄纪录。三人中年龄最小的日本旭化成公司名誉研究员吉野彰今年也已71岁。

吉野彰在发布会的电话连线中说,“好奇心是驱使我开展研究的动力”,气候变化是当今非常严峻的挑战,锂离子电池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很大帮助。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900万瑞典克朗(约合91万美元),将由三名获奖科学家平分。

一个数学系毕业的物理学家,是怎么拿到诺贝尔化学奖的?

来源:拾遗公众号

作者:拾遗君

2019109,诺贝尔奖化学奖,颁给了上面这三个人。

三人中最左边这个,叫Goodenough(古迪纳夫),直译过来就是“特别好”,“特别好”教授已经97岁,是有史以来获得诺奖年龄最大的人。

这个“特别好”教授,大半辈子都过得“特别不好”。1922年出生的“特别好”,从小在美国农村长大。他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抓捕各种小动物。

有一次他扒了一只臭鼬的皮,父亲知道后特别生气,结果自然“特别不好”:“特别好”从此被禁止上桌吃饭。

“特别好”的父亲和母亲,夫妻关系“特别不好”,两人动不动就争吵或打架,于是“特别好”就成了他俩的出气筒。

“特别好”12岁那年,遇到一件“特别不好”的事情:他被父母送到另一个州去读书,从此便再难听到父母的音讯。

1940年,“特别好”考上了耶鲁,他高兴得不得了。但只高兴了那么一会会,他就遇到了一件“特别不好”的事情:“特别好”去找父亲要钱,但因为父亲特别不喜欢他,所以只愿给他35刀学费及生活费。

但当时耶鲁学费一年就要900刀。“特别好”没有办法,只好去给有钱人家的孩子做家教。

进了耶鲁,学什么呢?“特别好”听说当作家很吃香,“那我就学古典文学吧。”但学了没多久,他就觉得自己的头要爆炸了。于是他又转去学哲学,但学了没多久,他又觉得自己的头要爆炸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特别不好”:“我从小患有未得到诊断的阅读障碍症。”

迫不得已,他最后只好去学数学。1943年,“特别好”终于拿到数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我干什么好呢?”他想了想,不知道自己能干啥。当时恰逢二战,美日正打得不可开交。“特别好”就有了一个特别好的想法:“我要加入美国空军,开飞机打小日本去。”但参军的结果“特别不好”:他被分配到太平洋岛当了一个气象兵。

“特别好”气象兵当得不错,部队把他提升为气象学家。“虽然没能开上飞机,但当个气象学家貌似也挺牛逼的。”

二战结束后,“特别好”正准备安心地当个气象学家,一封“特别不好”的电报来了:安排你去芝加哥大学进修,要么进修数学,要么进修物理。“特别好”觉得数学很无趣,于是就选择了进修物理。

谁知道刚进芝加哥大学,一位叫辛普森的教授,就宣判了他一个“特别不好”的未来:“我实在不明白你们这帮退伍兵,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来学物理,你们难道不知道任何一位物理巨擘早已在你们这个年龄完成了恢宏一击吗?”

“特别好”特别沮丧,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么完了。但他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导师——诺奖得主、稳压二极管的发明者齐纳。

齐纳跟他说了一句话:“人的一生只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找到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把它解决掉。”

这句话就像佛祖的开光,一下让“特别好”醍醐灌顶,于是他选择了凝聚态材料研究,这辈子再也没离开过。

博士毕业后,“特别好”被推荐到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发亚铁磁陶瓷。他正准备大显身手时,一个“特别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该项目的经费被砍掉了。

“特别好”只好四处去找下家,然而找的过程极其不顺,他四处碰壁,差一点就去了战火中的伊朗。

就这样在各种倒霉的折腾中,“特别好”一晃就到了54岁。

54岁这一年,“特别好”终于得到了牛津的offer。牛津有个化学职位空缺,邀请他去任职。在这里,他开始研究怎么做锂电池。三年后,“特别好”找到了钴酸锂材料。

这玩意儿有多重要?我打个比方:它就是锂离子电池的神经系统,没有它就没有锂离子电池。

但“特别好”再次遭遇“特别不好”:牛津大学竟然不识货,不但不愿帮他申请专利,还把他的专利送给了政府实验室。

后来此专利被索尼买走,索尼借助“特别好”的研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充电锂离子电池,赚得盆满钵满,但“特别好”一分钱都没拿到。

可“特别好”倒是看得挺开的,“当时我研究钴酸锂的时候,没想到锂电池会价值350亿美元。

我不知道它值不值钱,我只知道这是一件我喜欢做的事情。”

“特别好”本想在牛津搞研究到老,但遇到了一个“特别不好”的规定:65岁必须强制退休。

于是赶在被强制退休之前,64岁的“特别好”回到了美国,进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继续他的锂电池研究。

一转眼,11年过去了。1997年,75岁的“特别好”,又发明了一个新材料——磷酸铁锂。磷酸铁锂的造价和稳定性,比钴酸锂高出一大截。

这玩意儿的出现,催生了“可携带便携电子设备”的诞生。

70年来,有两种材料的出现可以称为超级发明。一个是晶体管的发明,因为没有晶体管就没有电子产品。另一个是锂电池的发明,因为锂电池的出现,才有了相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车等可移动便携电子设备。而锂电池的诞生,“特别好”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2012年,90岁的“特别好”,突然有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研究固态电池。“电动汽车在价格竞争上,仍就无法与内燃机车抗衡。

当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时,电力必须被立即使用,否则就会永远消失,这意味着世上还没有一种经济的固定式电池可以存储电能。

世界需要一枚超级电池。“我就想研究这个。”很多人都劝他:“你都90岁了,还折腾什么呀,好好安享晚年吧。”还有一些人嘲讽他:“都90岁了,还能做出什么呀?”

但“特别好”却傲娇地说:“我只有90岁,老子还有的是时间。”是的,他还有的是时间。

2019109,因为锂电池上的卓越贡献,“特别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特别好”的一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特别好”的一生,也充满了启迪性。

如果当初他听从了辛普森的宣判:“你们这个年纪还研究什么物理。”他这辈子可能真的就完了。所幸他没听从这个宣判,而是吸纳了齐纳的忠告:“人的一生只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找到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把它解决掉。”所以他一辈子扎根于凝聚态材料研究。

这让我想起了物理大师费曼,费曼曾对一个学生说:“如果你喜欢一个事,那就把整个人都投入进去,就像一把刀直扎下去直到刀柄一样,不要问为什么,也不管会碰到什么。”“特别好”就做到了这样。

“特别好”的一生,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特别好”接触电池时都54岁了,研究出磷酸铁锂时都75岁了,开始研究固态电池时都90岁了。如果换做我们,可能早就觉得“时间太晚了”,可能早就觉得“做什么都来不及了”,但“特别好”却在97岁拿了诺奖。

特别喜欢他的一句话:“我只有90岁,老子还有的是时间。”

还有一件事我也觉得很赞,就是“特别好”从24岁开始研究凝聚态材料,到57岁研究出钴酸锂的这33年里,他经历了各种“特别不好”的倒霉事。

如果换做是我们,可能早就放弃了,但“特别好”从不曾舍弃研究,一直都在默默地坚持。这些坚持在很长时间里似乎毫无用处,但最终却推动他成为了“锂电池之父”。

这让我想起了四个字——功不唐捐。

1932年,胡适致北大毕业生时,提出了“功不唐捐”四个字。

什么是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方向,你下的种子早已在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做人做事,真的应该硬核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因丑闻而停发的文学奖,将随2019年的奖项一同“双倍奉送”。

当地时间20191010,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2018年因卷入性侵丑闻,公信力缺失,瑞典文学院宣布当年暂停颁发诺贝尔文学奖,奖项推迟至2019年与当年获奖者一起颁发。原则上,诺贝尔奖每年颁发一次,但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推迟颁发的情况。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出生于1962年,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1985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后在波兰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其知名作品有《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波兰与奥地利作家获奖

或许是受心理医生的经历影响,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经常探讨个体的梦境或集体的潜意识,习惯用碎片化的小故事组成一本完整小说。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观照波兰的历史命运与现实生活。两次获得波兰文学最高荣誉“尼刻奖”评审团奖,四次获得“尼刻奖”读者选择奖。2018523,奥尔加获得2018年国际布克奖。

2017年,奥尔加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首次被译成中文版进入国内。这部作品文笔华丽,接近马尔克斯风格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运用了心理学隐喻与诗化的写作方式。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出生于1942年,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1967年,汉德克最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发表,如今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曾说:“汉德克是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读者来说,汉德克最有名的作品可能是《骂观众》这样惊世骇俗的戏剧文本。当然,也有人知道他是电影《柏林苍穹下》的编剧。

2013年开始,汉德克的作品《骂观众》《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等,被逐渐译为中文出版。2016年,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彼得·汉德克首次来到中国,与中国读者见面。他很直白地说:“对我来说,文学是要被阅读的,而鲍勃·迪伦不能被阅读。我们要坚持语言本身的东西,这是我的基本立场。”

【诺奖小档案】

名称:诺贝尔奖

奖项:生理学与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

首次颁发:1901年、1969年(经济学奖)

颁奖日期:每年1210日(诺贝尔的逝世日期)

奖品:奖牌、证书、奖金(诺贝尔的遗产)

评奖机构:各奖项指定的委员会

发奖机构:诺贝尔基金会

有资格的提名人:各评奖机构成员、各领域的专家、大学教授、前诺奖得主等

资料图: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现场

【诺贝尔的馈赠】

18331021,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瑞典出生,他自小就对文学、化学、物理等方面产生浓厚兴趣,更走上了成为化学家的道路。在其一生中,共获得355项专利,更因发明硝化甘油炸药而闻名于世。

然而,诺贝尔终生未娶,亦无子嗣。在其逝世前,亲兄弟也早一步去世。1895年,62岁的诺贝尔在遗嘱中写道,“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由此产生,并一直持续至今。

【解密诺奖“前半生”:共完成18347次提名】

根据诺奖基金会的规则,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信息将严格保密50年。截至目前,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仅公布了1966年(生理学与医学奖截至1953年、和平奖截至1967年)以前的信息。截至上述年份,诺奖一共完成了18347次提名。

据了解,每年9月起,各大评奖委员会开始征集新一年的提名信息。次年3月至9月,他们将对收到的被提名人进行审查,并逐步缩小候选人名单。10月,当年获奖名单将公诸于世。

2018年,因瑞典文学院院士家属深陷丑闻,该机构决定停颁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改为与2019年的奖项一同颁发。因此,2019年文学奖的颁奖现场,将要“好事成双”。

【那些诺奖“陪跑大户”们】

百年来,许多科学家因获诺奖而“声名大振”,然而,还有一些人,虽取得重大成就,却和诺奖“一直在错过”。

如果瑞典原子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还在世,她看到诺贝尔奖提名记录,大概会很郁闷。毕竟,40多年间,她曾被提名48次,却从未“走到最后”。

据了解,迈特纳最重要的成就,被认为是解释了奥托·哈恩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她在一生中,共获得29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和19次诺贝尔化学奖提名,但都从未获奖。

无独有偶,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获得33次诺奖提名。1936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甚至提名弗洛伊德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提名信中,罗兰写道:“我知道,乍一看,精神分析学家更适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他(弗洛伊德)的伟大作品,在过去30年间深深影响了文学界。”

然而,弗洛伊德最终还是没能将诺奖“收入囊中”。 

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埃塞俄比亚总理

北京时间101117许,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阿里,以表彰他为和平和国际合作所做的努力,尤其是他为解决与邻国厄立特里亚的边界冲突所采取的果断行动。

获奖理由: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阿比与厄立特里亚总统密切合作,(于2018年)签署和平协议,为结束埃厄两国之间的长期僵局做出了努力。

此外,阿比在国内的重要改革,也让许多公民对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光明的未来充满希望。

作为总理,阿比一直致力于促进和解、团结和社会正义。诺贝尔委员会认为,阿比的努力应该得到认可,并需要被鼓励。委员会希望,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可以促进阿比为和平与和解做出更多努力。

[知识获奖者将获得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金质奖章正面是诺贝尔的头像,背面刻有铭文,意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情谊”。今年诺贝尔奖的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约合650万人民币)。

埃厄双方关系转圜是历史性的大事件。

1998年爆发大规模战争以来,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并不断围绕划界等问题发生摩擦。直至20年后,这一切终于有了转机。

2018916,埃厄两国领导人在沙特红海沿岸城市吉达签署和平协议。此前的911,两国重新开放边界口岸。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当天宣布,两国部队将从各自边境撤离。

201865,埃塞俄比亚宣布将完全接受并全面执行2000年同厄立特里亚达成的阿尔及尔和平协议,以及埃厄边界委员会关于两国边界划定的决议。两周后,厄立特里亚不仅接受了埃塞俄比亚的和平提议,还派遣了以厄立特里亚外交部长为首的代表团前往埃塞俄比亚进行访问,开启了“融冰之旅”。

一个月后,两国领导人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实现历史性会晤,双方签署了和平友好联合声明,重开了大使馆,重启了交通、贸易、通讯的互联互通,许多因双方冲突而分裂的家庭得以重聚。

诺贝尔和平奖背景

诺贝尔和平奖是由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创立的5个诺贝尔奖中的一个。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是由5人组成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成员由挪威议会任命。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但评选委员会逐渐拓宽了和平奖所涵盖的范围。

据诺贝尔官网信息显示,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和平奖已经颁发了99次。在19141916191819231924192819321939194319481955195619661967以及1972年期间,由于处于战争时期或是没有合适的人选,诺贝尔和平奖停发过19次。

诺贝尔和平奖有67次只颁给一位获奖者,30次由两位获奖者共享,而还有2次由三位获奖者共享。

截止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共授予106位获奖人和24个获奖组织(国际红十字会曾在19171944以及1963年三度获奖,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曾在19541982年两度获奖)。在106位获奖人中,有17位是女性。

此前,据“今日美国”报道,根据诺贝尔研究所的数据,今年的诺贝尔奖有301位候选人,其中223位是个人,78位是组织。被提名者名单要到颁奖50年后才会“解密”。

英国立博博彩公司(Ladbrokes)等博弈网站,都将瑞典16岁的环保小斗士格雷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视为拿下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最佳人选。不过,这一想法却不被专家看好。

还有新西兰第40任总理杰辛达·阿德恩。今年3月,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两座清真寺发生枪击案并造成大量伤亡后,阿德恩承诺要修改新西兰现行枪支管理法律,禁止买卖半自动步枪。

而最终获得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此前也被外界视为得奖的有力人选。

与此同时,不少国家领导人也曾对这一奖项表现出兴趣。

今年年初,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建议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给特朗普颁发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与朝鲜方面开始对话、推动半岛无核化;今年9月,特朗普在与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举行双边会谈时表示,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抱怨颁奖委员会不公平,甚至想不通前任总统“奥巴马为啥能拿奖”。

2017年,安倍晋三也“信心满满”地打算在任期内实现“修宪大业”之余,借推动与俄罗斯签署和平条约、解决争议领土问题争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近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2015年的和平奖颁发给自2013年成立的“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以鼓励由突尼斯四个公民社会组织组成的“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为建立多元民主、稳定地区和平做出的贡献,并对突尼斯避免陷入阿混乱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以表彰其为结束该国历时50多年的内战所作出的努力。

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以表彰该组织致力于普及核武器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相关知识以及争取彻底消除核武器的努力

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刚果(金)妇科医生德尼·穆奎格和伊拉克人权活动人士纳迪娅·穆拉德,以表彰他们为反对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使用性暴力而做出的努力。

获奖者将获得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金质奖章正面是诺贝尔的头像,背面刻有铭文,意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情谊”。今年诺贝尔奖的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约合650万人民币)。 

三名经济学家因减贫研究成果获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20191014电(记者和苗)瑞典皇家科学院14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三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班纳吉1961年生于印度,目前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迪弗洛1972年生于法国,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是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经济学家,也是迄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二名女性;克雷默1964年出生,任职于美国哈佛大学。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经济学奖三名得主“以实验性方法致力于减轻全球贫困”而获奖,他们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

汉松说:“在短短20年间,他们基于实验的新方法改变了发展经济学,如今这已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评审委员会的声明指出,目前人类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是减轻各种形式的全球贫困。今年的获奖者在研究中引入了新方法,例如把减贫问题拆分化解为改善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更为细致入微的问题。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约合91万美元),三名经济学家将平分奖金。

在诺贝尔系列奖项中,经济学奖并非依照已故瑞典工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而是由瑞典国家银行1968年创立,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支出。 

诺贝尔经济学奖,诞生首个夫妻档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韩声江张若婷

2019-10-14 

美法三位经济学家因对减贫理论的贡献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一对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夫妻。

美法三位经济学家因对减贫理论的贡献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1014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籍印裔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bhijitBanerjee)、法国经济学家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和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Kremer),以表彰他们为减轻全球贫困所采取的实验性方法。

今年46岁的迪弗洛是诺奖经济学奖第二位女性获奖者,同时也是最年轻的经济学奖得主。

值得一提的是,班纳吉不仅是迪弗洛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导师,两人现在还是夫妻。历史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都曾诞生过夫妻档,最有名的就是居里夫妇。对经济学奖来说,夫妻档还是第一回。

今年58岁的班纳吉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曾就读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曾任发展经济学分析研究局局长、美国艺术科学研究院及计量经济学会研究员、古根海姆基金会及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研究员。获2009年度印孚瑟斯(Infosys)奖等多个奖项,曾任世界银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组织机构荣誉顾问。

法国女经济学家埃斯特·迪弗洛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曾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迪弗洛曾获大量荣誉:2010年度约翰·贝茨·克拉克奖,2009年度麦克阿瑟“天才”奖学金,《经济学人》杂志“八大杰出经济学家”之一,《外交政策》杂志“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财富》杂志2010年“40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之一。

2003年,班纳吉和迪弗洛联合创建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J-P[**]L),并一直共同为该实验室提供指导。J-P[**]L实验室的任务是确保扶贫政策的制定基于科学依据,从而减少贫困人口。

两人曾合著《贫穷的本质》一书,两位作者在书中探讨: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该书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两位作者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穷的本质》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美国经济学会在迪弗洛获克拉克奖时的一份声明中说,迪弗洛通过随机实验来找到解决发展中国家在政治、性别和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途径,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一系列论文中,她深入研究了印度农村女性政治领导人的影响。

总结:今年14位诺奖得主中,美国诺奖得主有7人,女性有2位。化学奖得主之一约翰•B•古迪纳夫以97岁高龄刷新诺奖得主年龄纪录,1972年出生于法国的伊丝特•迪弗洛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诺贝尔奖历经百年,截至2019年,已颁出604个奖项,共949个个人或组织获奖。时至今日,诺贝尔奖一直都被视为各领域最重要的荣誉之一。

关于诺贝尔奖,你知道多少?百年来,围绕提名与获奖,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新一批“人生赢家”又会是谁呢?